司法保護 行業助力 助力小微企業輕裝再出發
作者: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法院 發布時間:2025-08-06 瀏覽次數:1916
當一家零食企業因渠道斷裂瀕臨破產,賬戶被凍、設備變賣,誰都以為它即將“消失”時,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法院卻用一套創新組合拳,僅用時4個月督促并幫助企業完成和解履約、重歸經營正軌。這家企業的復活不僅實現了90%的普通債權清償率,更在吳中法院探索破產和解新模式的托舉下,走出了一條小微企業“破繭重生”的新路徑。這背后,是司法力量對市場主體的精準護航,更是吳中區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有力見證。
絕境逢生:執破一體共謀脫困路徑
這家深耕零食生產銷售業務多年的企業,曾憑借穩定的渠道與客戶源穩健發展。然而從2022年起,受市場環境變化影響,商超采購名錄調整、重要客戶業務關停,讓企業銷路驟然受阻,陷入經營困境,拖欠的包裝費與貨款引發多起訴訟。大股東馬某即便變賣房產償債,仍有 40 余萬元債務未能清償,陸續進入強制執行程序。然而經查控,該食品公司名下并無任何財產,生產設備也早已被變賣償債,可以說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無產”企業。
就在企業瀕臨絕境之際,吳中法院在執行中發現了轉機:多次傳喚中,馬某均按時到庭,主動、多次提出償債方案,且經調查,馬某無侵占公司利益、規避執行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他仍保有部分零售渠道,正在積極重構和維護銷售網絡,為重返零食行業蓄力。這份誠意與潛力,意味著企業具備一定拯救價值。
隨即,執行部門聯動吳中區企業破產保護服務中心共同研判,在馬某作出誠信承諾后,果斷將案件移送破產審查,并同步解除公司賬戶保全與馬某的限高措施——為企業“松綁”的這一步,正是激活重生希望的關鍵。
創新破局:多元合力點亮和解之路
進入破產程序后,馬某第一時間提交了和解協議草案,卻因債權免除金額、付款時間等問題未獲多數債權人認可,加之信任壁壘,和解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如果該企業因和解失敗而轉入破產清算,不僅企業救不活,債權人也將顆粒無收。”承辦法官深知挽救的意義,也清楚認識到,破局的關鍵在于精準借力。
考慮到企業與多數債權人均屬食品行業,承辦法官委托食品行業領域的特邀調解商會組織介入,充分發揮其行業熟悉度與公信力優勢,協助優化和解協議草案、推動談判。在法官、管理人、商會調解員的三方合力下,兼顧各方利益的優化版和解協議終獲多數債權人認可。
為保障與監督破產和解協議的順利履行,在特邀調解組織的主持下,由馬某與管理人作為代表的食品公司簽訂人民調解協議,再依托“商會調解+司法確認”制度,賦予破產和解協議的金錢給付內容對馬某產生強制執行力。這一舉措,既打消了債權人的顧慮,也為企業履約上了“雙保險”。
目前,該食品公司已按約履行完畢,法院也解除了對其的失信限制,僅用時4個月便幫助企業成功“摘帽”,這場“司法護航+行業助力”的拯救行動,讓小微企業真正實現了“輕裝上陣再出發”。
成效彰顯:司法賦能營商環境升級
自2025年3月吳中區企業破產保護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已審結8件企業破產和解案件,幫助8家企業重獲新生,清理債務超500萬元,實現職工、社保、稅務債權全部清償,普通債權清償率平均達70%。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一套日趨成熟的 “吳中方案”:
關口前移,搶占拯救先機。在執行環節開展企業價值甄別與拯救意愿摸排,通過談判協商、義務釋明等舉措,激發債務人和解動力,為后續程序奠定基礎。
多元聯動,凝聚解紛合力。引入商會、行業調解力量,以“破產清算后果釋明+破產清算受償率模擬計算+和解金額與履行期限磋商”破題,打造“債務人股東—管理人—債權人—特邀調解員”四方聯席對話平臺,充分釋放商會調解、行業調解等多元解紛力量的專業與資源優勢,聚焦履行細節精準磋商,提升和解成功率。
強化監督,筑牢履約防線。探索創新“破中融執”和解模式,依托督促程序、多元解紛機制依法賦予破產和解協議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強制執行力。借助“特邀調解+司法確認”的多元解紛機制,將給付義務轉化為明確債務,在特邀調解員的主持下,由管理人代表債務人與債務人股東等人員簽署人民調解協議,并共同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賦予破產和解協議強制執行力,確保履行有保障、監督有力度。
吳中法院將持續秉持“因案制宜、精準施策”理念,深耕破產和解制度效能,以更優司法服務為困境企業“輸血供氧”,為吳中區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司法動能,讓更多市場主體在司法護航下,煥發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