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合議庭”亮劍跨區域非法填埋固廢犯罪
作者:興化市人民法院 陳文滔 欣旭偉 發布時間:2025-08-15 瀏覽次數:1860
全國生態日臨近之際,里下河環境資源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跨區域非法填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本次庭審首次啟用“七人合議庭”審理模式,以更嚴謹的司法程序、更廣泛的民主參與,彰顯了人民法院對環境資源犯罪“零容忍”的鮮明態度,以及用“最嚴密法治”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擔當。
跨省非法填埋,生態損失觸目驚心
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間,被告人張某詳、姚某、胡某華等11人糾集形成非法處置固廢鏈條,將通過多層中間人介紹轉運的上海、鹽城等地工業固體廢物,違規傾倒并填埋于江蘇省建湖縣多處農田、荒地。經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非法填埋固體廢物總量逾2100噸,造成土壤污染修復、地下水監測等公私財產損失逾1450萬元,導致案發地土壤重金屬超標、地表水生態功能受損,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持續性破壞。江蘇省建湖縣人民檢察院以污染環境罪對11名被告人提起刑事公訴,并同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其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同時在市級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七人合議庭,提升審判公信力與震懾力
此次庭審嚴格依照刑事訴訟法、人民陪審員法等規定,組成由3名法官與4名人民陪審員共同參與的“七人合議庭”進行審理。這一審判模式既落實了“社會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應當適用七人合議庭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又通過邀請專業背景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認定,有效拓寬了司法民主參與渠道,提升了復雜環境資源案件的審判透明度和公信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禁止非法處置固廢的法治背景下,七人合議庭的運用傳遞出“用重典、治頑疾”的強烈信號,既讓環境污染犯罪付出應有代價,也以有力舉措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里下河環資法庭成立以來,始終聚焦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通過組建專門審判團隊、完善跨區域協作機制、強化公益訴訟裁判規則等方式,持續織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網。此次七人合議庭審理跨區域污染環境案,既是對環境資源審判機制的一次創新實踐,更是以司法之力護航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