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肩負著定分止爭、守護公平的神圣使命,“案結”只是程序上的終點,而“事了人和”才是人民群眾心中最期盼的圓滿句點。“法潤人和”欄目將目光投向辦案一線,聚焦那些為兌現勝訴權益奔波的身影、為化解深層矛盾傾注的智慧、為修復破裂關系傳遞的溫情。在追求“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道路上,法院干警用行動詮釋司法力度,用真情傳遞司法溫度,書寫著新時代司法為民、執行為民的赤誠答卷。

江蘇某包裝公司與山東某貿易公司為長期合作關系,山東某貿易公司向江蘇某包裝公司采購瓦楞紙箱用于經營。截至2025年1月,經雙方對賬確認,山東某貿易公司仍拖欠貨款6.4萬元未支付。江蘇某包裝公司因急需該筆資金維持原材料采購,多次催討貨款,但山東某貿易公司均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拖延付款,致使雙方陷入“催款急”與“付款難”的僵持局面。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江蘇某包裝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

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迅速梳理案情,重點審核對賬憑證、合同內容及催款記錄,確認欠款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法官分別與雙方負責人溝通,深入了解山東某貿易公司“資金緊張,強行付款可能導致停工欠薪”的實際困難,以及江蘇某包裝公司“作為小微企業,貨款關系到原材料采購與正常運轉”的緊迫需求。綜合研判雙方處境,法官認為剛性判決易致兩敗俱傷,柔性調解方為共贏之道。

面向山東某貿易公司,法官依據《民法典》中關于買賣合同付款義務及違約責任的規定,明確指出其拖欠貨款已構成違約,若進入強制執行將影響企業信用及經營。同時,結合其提供的近期回款計劃,幫助其分析“分期付款”方案對緩解當前壓力、維系合作關系的可行性。

針對江蘇某包裝公司,法官從現實風險出發,客觀分析債務人當前無力一次性清償的現實。強調若強行判決執行,可能導致對方停業,屆時“紙上權利”恐難兌現。法官建議給予對方合理緩沖期,待對方經營恢復后,不僅有望收回全款,還可維持長期合作帶來持續收益,引導原告理性權衡短期回款與長遠利益。

在雙方初步認可“分期支付”的思路后,法官積極搭建溝通平臺,協調雙方圍繞“如何在保障原告權益的同時,為被告留出經營空間”展開具體協商。一方面,引導山東某貿易公司結合自身下游客戶回款周期,提出切實可行的分期支付計劃,以增強方案可信度;另一方面,協助江蘇某包裝公司根據自身資金需求,評估分期周期是否影響其運營,并落實每期支付的保障機制。經多輪磋商與磨合,最終形成了雙方均認可的分期付款方案。

雙方當場簽署調解協議,山東某貿易公司于首月按期支付了部分貨款。江蘇某包裝公司的債權得以有序實現,避免了“勝訴卻執行難”的局面;山東某貿易公司則獲得了喘息空間,逐步恢復經營,并承諾嚴格履約。兩家企業不僅化解了矛盾,更重建了合作信任,為未來繼續協作奠定基礎。

處理涉企糾紛,應突破“非贏即輸”的傳統對抗思維,借助柔性司法實現各方利益平衡,既捍衛法律權威,又為市場主體留足發展空間。本案通過“共贏”調解,既依法保障了小微企業的合法權益,又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同時修復了商業伙伴關系,避免了“一判了之”可能導致的資源浪費與矛盾激化。這一以最小司法成本實現多方共贏的范例,生動體現了“案結事了人和”的司法理念,為涉企糾紛化解、維護市場健康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營商環境注入司法溫度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