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法院“集成解紛”救活新車型產業鏈
作者: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法院 王菲菲 陳一彥 發布時間:2025-09-24 瀏覽次數:1409
三份合同、兩條程序、一筆430萬元欠款,讓兩家新能源車企從并肩攻關到對簿公堂,更把某新車型上市拖入“停擺”困境。吳中區人民法院沒有就案辦案,而是把仲裁、訴訟“并軌”成一次性調解——350萬元當場敲定、仲裁立即撤回、司法確認當場落地,及時讓產業鏈“斷點”變“拐點”。近日,兩家企業都向法院寄來感謝錦旗,見證的不只是糾紛的終點,更是司法與產業同頻共振的新起點。
合作變對峙:三合同分歧引發仲裁與訴訟“夾心戰”
某智車公司深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研發與人工智能硬件領域,某汽車公司為資深車企,業務涵蓋電車制造、零部件研發及新能源整車銷售,雙方于2022年啟動某新車型項目。基于產業協同的需求,雙方圍繞某新車型記憶泊車系統的開發與零部件供應達成深度合作,先后簽訂三份核心合同,包括為某新車型提供記憶泊車系統開發服務,以及控制器、泊車雷達傳感器、高清攝像頭等零部件的供貨,合同總價款達1300萬元。合作初期進展順利,智車公司按約完成了系統開發與零部件供應。
然而,隨著項目推進,某汽車公司以產品質量存疑、軟件效果未達預期為由,未按合同支付部分款項430萬元。更棘手的是,三份合同約定的爭議解決方式存在差異,其中一份合同約定“爭議協商不成提交某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另兩份合同未約定管轄。由此,某智車公司不得不分別向仲裁委提起仲裁、向吳中法院提起訴訟,形成“一糾紛三案件、仲裁與訴訟并行”的局面。企業往來于仲裁委與法院之間,不僅要重復準備材料、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更面臨結果可能沖突、合作關系徹底破裂的風險。若按常規流程處理,糾紛化解至少需要一年半載,汽車公司的某新車型項目可能因軟件升級停滯而延誤上市,智車公司也將因資金回籠困難影響研發投入,最終損害的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集成化解:仲裁訴訟統籌處理,合并調解一次厘清
面對這起涉及多方利益、橫跨仲裁與訴訟程序的復雜糾紛,吳中法院從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出發,將實質性化解糾紛作為核心目標,推動矛盾從“多頭處理”向“集成化解”轉變。吳中法院在收到起訴材料后,第一時間委托東吳國聯民商事調解中心開展先行調解,調解員即行牽頭處理此案,法院指派經驗豐富的法官全程指導。
調解員與法官共同梳理案情發現,三份合同源于同一項目,爭議焦點涉及貨款支付、軟件質量等問題,分開處理只會加劇矛盾。基于雙方合作關系,調解員提出“合并調解、一攬子解決”的思路,以引導雙方客觀審查產品質量問題,合理評判項目延期的市場風險。
經多輪調解后,雙方就軟件升級與貨款減免達成協商方案,某汽車公司于9月底前支付貨款及服務費350萬元。為讓協議落地,調解員與法官協助雙方完成了“程序整合”,某智車公司向某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撤回仲裁申請,將三起糾紛合并納入法院司法確認程序。通過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獲得強制執行效力,既避免了“調解后再反悔”的風險,又為企業節省了后續訴訟成本,實現了“案結事了”的最優效果。
這三起糾紛的一攬子化解,打破仲裁與訴訟壁壘,針對關聯案件統籌處理,通過專業調解與司法確認的銜接,降低企業解紛成本,不僅解決具體糾紛,更著力修復經營主體間的合作關系,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司法保障,取得了良好效果。
辦案心語:企業的痛點,就是司法服務的著力點
處理這起新能源汽車企業關聯糾紛時,我們始終提醒自己:司法辦案不能只守著“程序邊界”,更要看到企業背后的發展困境與產業鏈的協同需求。當看到三份合同引發“仲裁+訴訟”的多頭局面,想到企業要在程序間奔波、項目可能因糾紛停滯,我們便堅定了“不就案辦案”的決心——既然糾紛源于同一項目,那化解思路就該打破仲裁與訴訟的壁壘,用“集成化解”實現“1+1>2”的效果。
調解過程中,我們一起反復梳理案情,既要引導企業客觀看待產品質量爭議,也要幫他們算清“合作破裂”的長遠成本。當雙方從“各執一詞”到達成350萬元的付款協議,再到智車公司撤回仲裁、糾紛納入司法確認時,我們知道,這不僅是一起案件的了結,更是為兩家企業保住了合作可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減少了一次“斷鏈”風險。
收到企業寄來的錦旗時,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司法對營商環境的塑造,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次為企業節省的時間里、每一次幫企業化解的難題中。未來,我們會以“企業痛點”為著力點,用更靈活、更務實的司法舉措,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讓司法溫度真正成為產業鏈穩定的“定心丸”。